(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)
臺灣原來存在著兩種貓科動物:雲豹和石虎,但在近年學者認定雲豹已經走上滅絕之路,因此石虎就成為臺灣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。
根據文獻,石虎在 1930 年至 1940 年間應仍分布於臺灣全島各地。到了今天,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,石虎分布範圍可能僅剩苗栗至嘉義間的淺山環境,而近幾年實際發現石虎的地區只有苗栗、台中、南投。
臺灣的石虎和其他的亞洲石虎一樣,都屬於貓科之下的豹貓屬豹貓種,若再區分亞種,則是歸屬於華南亞種 (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)。和多數石虎一樣,臺灣石虎在前額至兩眼之間有兩條明顯的白色條紋。
臺灣石虎多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區或丘陵地,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、兩棲類、爬蟲類、昆蟲、鳥類等都可能是牠們的獵物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,臺灣石虎數量大幅減少,並在 2008 年被列為第一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,非常需要大家的保護。
(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)
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 2011 年起開始進行域外保育計畫,並讓來自南投國姓鄉的母石虎「阿姓」和來自埔里鎮的「小公貓」配對成功。阿姓是一隻無法回到野外的三腳貓,但仍成功地生下兩隻小石虎,並且成為一位盡責的母親。兩隻小石虎分別是雄性和雌性,被研究人員取名為「集利」和「集寶」,以反映與中心所在地集集的密切關係。
集利在 2013 年在集集野放,根據追蹤資料,牠離開中心後活動情形良好,23 天後失去訊號。
至於集寶的野放則並不順利。牠在野放後受傷跛行,可能是被捕鼠夾或網具所傷,後來回到中心附近區域,由工作人員捉回進行治療。治療後的集寶經評估無法再野放,因此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照料。
特生中心花費兩年的時間,將集利和集寶兩隻小石虎的故事拍成了影片。這部影片於 2015 年一月推出,呈現兩隻小石虎從出生、野放到安置的整個過程,以及計畫所遭遇的狀況和挑戰。2015 年 4 月,這部紀錄片還在休士頓影展中獲得白金獎。
圖片: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
觀賞「大地的孩子」影片